issue议题:是否要鼓励学生挑选工作机会多的专业?

下面我们来看一道issue题目,是关于专业选择的:

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actively encourage their students to choose fields of study in which jobs are plentiful.

议题:教育机构应该积极鼓励每个学生去选择工作机会丰富的专业。

我们分析一下:

首先,判断和识别这是一个政策议题。

政策议题的目的是什么、社会背景是什么?

当代社会,就业市场两极分化,准确地说是供求不平衡。

一些工作岗位需求非常大,相对容易找到工作;

另外一些岗位需求少,但抢的人多,竞争特别激烈。

结果是,一部分大学专业,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。

那么,本议题中的政策建议,在什么情况下是有利的,或者是利大于弊,应该支持呢?

从社会背影分析,这个说法有它的合理的一面。

实际情况是,很多父母或老师在给孩子的专业选择建议时,也会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,要改善经济收入。因此挑选那些工作机会丰富的专业。

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利的,甚至有害的,弊大于利的,应该有所限制的呢?

假如一味鼓励每个学生都以工作机会多少作为衡量标准去选择专业,有两个不好的后果:

一是没法培养健全的人,不知道专业领域以外的丰富世界;

二是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和天分没办法得到适当培养和发展,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会是损失。

当然,完全不考虑工作机会而单凭兴趣天分选择专业,对于部分低收入家庭学生来说,是非常奢侈甚至是危险的。(毕竟对这些学生来说,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有经济保障的工作,对于家庭摆脱困境极有帮助,有可能是唯一的希望)

因此要“大胆”追求兴趣而无视工作机会充沛与否,需要满足一些条件。否则即使根据兴趣挑选专业,也很容易没有足够的支持而半途放弃。

有三种情况:

第一种情况,学生家庭经济富裕,家庭负担得起,可以选择艺术、历史、哲学、法律等专业去探索去实现自己的潜能。(也有可能是有家庭兜底,不用为未来生计发愁,可以挑选容易和轻松科目多的专业)

第二种情况,学生天资很好,在数学理工或艺术等方面展现天分,因此有较高机会获得专业行家的赏识和资助,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不好,也可以靠外部资助在自己 感兴趣和擅长的 已经展现天分的专业学习和发展。

第三种情况,学生性格刚强,认准的方向就咬住不放,不达目的不罢休。

当然,第三类学生也不是铁板一块,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。

一种是死硬到底。即使贫困潦倒也要坚持“初心”。

一种是发现情况不妙,赶紧调整。

例子:Paul Graham(个人博客),是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家。他大学学的是计算机,后来又追求兴趣学了艺术绘画,但是绘画没有带来足够的收入,吃饭都成了问题。后来他不得不面对生存问题,只能放弃艺术追求,挑选 工作机会多而且经济回报高 的编程/软件工程师工作。


以上思路仅供参考。